出现抑郁症会有哪些体现?无论是怎样的人都会面对疾病... 【详细】
抑郁症,这个如阴霾般笼罩着许多人生活的心理疾病,和卧床... 【详细】
很多抑郁症患者接受了精神科药物治疗,但康复不顺利,病情时好时坏,甚至多次复发。有的父母带抑郁症孩子复诊时,可能会听大夫讲过这个信息:“抑郁症复发了3次或者以上的,要终身服药”。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也曾公开说,“抑郁症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
这些信息让本来就焦虑的父母非常恐惧!
难道,孩子的抑郁症一辈子都好不了了吗?!
其实,父母们不需过分悲观,以上这些说法并不完全科学。又或者说,以上的观点是有前提的。
如果是基于“传统的精神病学”及“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这些说法是比较客观的,如果抑郁症患者多次复发的话,往往需要终身服药。
可如果不是基于这个前提,而是基于“精神医学”,尤其是基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话,这些说法就难以成立了。
02、抑郁症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病学”和“精神医学”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其实存在很大区别。
“精神病学”主要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精神疾病,主要采取的是生物学层面上的治疗手段,比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占的比例非常少,甚至是零。
而“精神医学”则更加强调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并倾向于将精神疾病称为“精神障碍”。精神医学的内涵更深入、更全面。
我们不断强调,根据我们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这是发病机制的源头。而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海马体体积受损等等,只是发病机制的中间环节。
所以,如果抑郁症患者只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虽然能控制症状,但因为无法触及症状的心理根源,所以病情就容易波动,好一阵坏一阵。
在过去,国内外大部分的精神科大夫都停留在“精神病学”阶段,不能深入理解、也不重视精神心理障碍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给病人治疗主要就是开药、做物理治疗。
他们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发现,在这种治疗模式下,很多抑郁症患者容易复发,而且复发的次数越多,后续仍会复发的概率就越高。
像“抑郁症的复发率约为35%”,“如果3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今后的复发风险几乎是100%”,这些写进精神病学巨著的数据,就是这么来的。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数据确实有现实依据,而且有循证医学的支持。
所幸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国内外越来越多医生开始重视精神心理障碍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逐渐进入“精神医学”时代,甚至进入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时代。很多大夫除了给患者开药,还会建议患者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的大夫自己也会做一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循证医学也已经证实,在整体上来说,常规的精神科治疗+专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会比只有常规的精神科治疗的疗效更好。
03、如果能实现这几点,久治不愈的抑郁症也能康复
不过,虽然部分精神科医生实践的是“精神医学”理论,他们重视精神心理障碍中的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建议患者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他们仍会倾向于认为“抑郁症复发3次以上就需终身服药”、“抑郁症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
这是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或掌握的是传统的、主流的心理学理论与心理治疗技术,这些理论与技术仍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无法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寻找并处理症状背后的更多心理根源,所以往往无法高效地帮助患者康复。
如果抑郁症的心理根源,也就是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能够在内隐记忆层面被精准化地找到、得到大幅度修复,那么患者是可以走向康复,实现停药的。如果患者还能建立积极、理性的认知,逆商(AQ)增强,复发的可能性非常低。
像我们机构,我们利用系统化的深度临床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进行精准化修复,患者的病情很快就大幅度缓解,如果有服药的话,可以快速减药。
我们再结合深入的认知提升、家庭关系重建、逆商(AQ)塑造、学习障碍处理等,让患者建立更积极、理性的三观和认知,塑造出越挫越勇的性格,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变得和谐,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复发风险。我们在临床中已有大量的成功例子。
所以,至少从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的技术层面来说,当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以精准化修复,且逆商(AQ)得以建立,家庭系统得以重塑,哪怕是已多次复发,病史较长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也能真正走向康复。
而且,就算患者无法接受我们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但父母能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开展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或者再加上其它方法实现以上几点,那孩子也能走向康复,复发风险很低。
因此,希望患者、家属群体不要被“抑郁症复发3次,就要终身服药”这种说法吓倒。
父母与其一味恐惧、焦虑,还不如有意识地恢复理性,主动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想办法帮助孩子实现以下这3个条件,加快康复,极大地降低复发风险:
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较大程度的修复;
家庭系统和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和谐,患者在家庭中不再容易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
患者逐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抗压能力明显增强。
而且,反过来说,就算有的患者目前已经实现了临床治愈,症状基本消失了,复学了,药也停了,那就意味着患者以后再也不会复发了吗?并不是。
如果患者在后续的生活中又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没有建立真正的高逆商(AQ),那么后续复发的风险仍然很大。
像有的患者父母其实没有真正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病情好转后,他们又开始对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又开始过分苛刻、严厉,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会再次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又或者是,父母没有引导孩子也学会真正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较大的负性事件时,孩子仍然不会积极、理性地应对,再次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如果想判断孩子到底能不能真正康复,后续复发的风险大不大,父母不要光看表面的统计数据,而要看孩子患病背后的心理根源能不能得到解决。
而且,孩子得病了,这其实是一次解决家庭深层次问题的契机,父母要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在帮助孩子走向康复的过程中,让整个家庭系统也能得以提升,实现渡过磨难、晴日归来。